國之像征司母戊鼎
來源:安陽市鼎之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發布時間:2018年03月31日
司母戊鼎(商代),通高133厘米,重875公斤,1939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,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,司母戊鼎因其腹內壁上有銘文“司母戊”三字而得名,是商王祭祀其母(名戊)的紀念器物。
禮樂重器
提起鼎,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權和社稷,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,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。
鼎盛行于商周時期,延續到漢代。在奴隸制鼎盛時代,被用作“別上下,明貴賤”,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。(文獻記載:“天子九鼎,諸侯七鼎,大夫五鼎,元士三鼎或一鼎”。又載“鑄九鼎,像九州”。)(又有成語“一言九鼎、問鼎中原、三足鼎立”)
相當于鍋
鼎的常見器形為圓腹、兩耳、三足、呈盆、盂狀,也有少量呈斗狀的四足方鼎。一般都較厚重。
人們在尊崇鼎的價值的時候,常常忘記了它本來的用途,其實它是一件炊器,多用于祭祀或典禮時盛煮魚豬牛羊肉等食物,相當于現在的鍋。
傳奇經歷
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,它還有一段傳奇的經歷。1939年3月,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,因鼎太重太大,移動困難,人們便想鋸斷大鼎,然后運出,但僅鋸一足,便鋸不斷,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來。后來消息走漏,日本人來搜索未成,便出價70萬圓偽幣收購,當地人們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,算將此鼎留下。
抗戰勝利后,1946年6月,大鼎重新掘出,但已失去一耳(后來補上),先存放于安陽縣政府。同年十月底,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60壽辰,當地駐軍將大鼎作為壽禮,用專車運抵南京,蔣介石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,值1948年夏,該鼎首次公開展出,蔣介石親臨參觀并在鼎前留影,可見受重視程度之高。后來,國民黨政府曾想將此鼎運往臺灣,終因過于困難,才打消了這一念頭,建國后,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,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,現已成為鎮館之寶。
禮樂重器
提起鼎,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權和社稷,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,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。
鼎盛行于商周時期,延續到漢代。在奴隸制鼎盛時代,被用作“別上下,明貴賤”,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。(文獻記載:“天子九鼎,諸侯七鼎,大夫五鼎,元士三鼎或一鼎”。又載“鑄九鼎,像九州”。)(又有成語“一言九鼎、問鼎中原、三足鼎立”)
相當于鍋
鼎的常見器形為圓腹、兩耳、三足、呈盆、盂狀,也有少量呈斗狀的四足方鼎。一般都較厚重。
人們在尊崇鼎的價值的時候,常常忘記了它本來的用途,其實它是一件炊器,多用于祭祀或典禮時盛煮魚豬牛羊肉等食物,相當于現在的鍋。
傳奇經歷
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,它還有一段傳奇的經歷。1939年3月,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,因鼎太重太大,移動困難,人們便想鋸斷大鼎,然后運出,但僅鋸一足,便鋸不斷,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來。后來消息走漏,日本人來搜索未成,便出價70萬圓偽幣收購,當地人們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,算將此鼎留下。
抗戰勝利后,1946年6月,大鼎重新掘出,但已失去一耳(后來補上),先存放于安陽縣政府。同年十月底,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60壽辰,當地駐軍將大鼎作為壽禮,用專車運抵南京,蔣介石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,值1948年夏,該鼎首次公開展出,蔣介石親臨參觀并在鼎前留影,可見受重視程度之高。后來,國民黨政府曾想將此鼎運往臺灣,終因過于困難,才打消了這一念頭,建國后,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,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,現已成為鎮館之寶。
相關內容
- 大盂鼎2018年03月31日
- 甲骨文的文字有哪些特點2018年03月31日
- 禮品挑選的原則2018年03月31日